案例类别:课程〔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单元〔第四单元〕,课堂〔海上货物运输惯例与规则〕,知识点〔海牙维斯比规则〕
课程/单元/课堂名称: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第三单元/海牙维斯比规则
案例作者: 周小燕
所在教研室:国际贸易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案例主题:勇毅力行精神的培养
二、结合章节
结合第三章 海牙维斯比规则,讲勇毅力行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爱国情操: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激发员工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勇于创新积极直面挑战的精神;要在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和国家经济利益,维护国家尊严的前提下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外贸从业者。
(二)社会责任:恪守守法、诚信、严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以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为己任。
(三)专业素养与自身修养:勇毅力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基础,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立身之本。国家倡导发展,社会呼唤创新,个人需要进步。为着力推进勇毅力行建设规范化、长效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承诺践诺,营造自强不息的社会环境。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案例内容
案例1: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至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
“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迎来新风景、新气象。
案例2: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神州14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鼓舞和激励了所有的中国人民,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神州14号的成功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实现了神州十四号与天宫一号的快速对接,创造了新的奇迹。
案例3: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案例4: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脊梁”,可有效打通湾区内部交通网络的“任督二脉”,从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
(二)案例讲解
结合案例讲解,结合海牙维斯比规则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体现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勇毅力行的精神作用。在提单产生的早期,即自货物托运形式出现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在海上航运最为发达的英国,一方面,从事提单运输的承运人,即英国习惯上视为“公共承运人”(CommonCarrier)必须按照英国普通法(Commonlaw)对所承运的货物负绝对责任,即负有在目的港将货物以装货港收到货物时的相同状态交给收货人的义务,对所运货物的灭失或损坏,除因天灾(ActofGod)、公敌行为(QueensEnemies)、货物的潜在缺陷、托运人的过错行为所造成,或属于共同海损损失之外,不论承运人本人、船长、船员或其他受雇人、代理人有无过错,承运人均应负赔偿责任。但另一方面,法律对私人合同却采取“契约自由”原则,这就为承运人逃避普通法上的法律责任打开了方便之门,承运人在提单上列入对货物灭失或损失免责的条款,强加给货主的各种不公平的条件和不应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多。这种免责条款从18世纪开始出现,到19世纪中期的后半期,便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提单上的免责事项甚至多达六七十项,以至有人说,承运人只有收取运费的权利,无责任可言。承运人滥用契约自由,无限扩大免责范围的作法使当时的国际贸易和运输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其直接结果不但使货方正当权益失去了起码的保障,而且还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敢承保,银行不肯汇兑,提单在市场上难以转让流通的不良局面。这不仅损坏了货主、保险商和银行的利益,而且也严重阻碍了航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海牙规则应运而生,海牙规则的运用反映了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勇于开创,摒弃对抗不合理规则的勇气和信心,在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在践行这一信念。
作为国贸易专业的同学们要树立勇毅力行意识。应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与时俱进地认识新鲜事物,并不畏困难不惧强权踔厉奋发用所学知识勇毅前行解决实际问题。
五、案例意义
(一)利于同学们树立勇毅力行意识。
大员工的勇毅意识、勇毅行为、勇毅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散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老员工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勇毅力行建设,把勇毅力行精神作为一项优良的品质进行推广。老员工树立养成勇毅力行的优良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勇毅力行是老员工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栋梁之才的“奠基石”。只有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念,努力培养勇毅力行的优良品质,奠定勇于挑战的坚实信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利于建设民族勇毅力行自强不息体系。自强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去完善。息就是说自强应该是始终的,而不是阶段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的智者。独立自主就叫自强,自力更生就叫自强,代代传承就是不息,永不懈怠就是不息。自强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践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国家讲自强,讲独立,讲自主。企业讲自强,讲自主知识产权。个人讲自强,讲自力更生。原因很简单,缺少了自立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处处受制于人,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就会丧失主动的先机,而无法生存于商海之中。当代老员工具备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勇毅力行并持之以恒必将推进民族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时代新辉煌。
六、教学效果(300字左右)
1.让员工明白勇毅力行的意义。勇毅力行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炼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勇毅力行品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进取的动力,也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
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政治素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认识到当前思政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与主阵地,要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这门课程政治性、理论性、强,老师结合当前国际贸易与政治新形势,更新外贸业务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时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融入教学工作、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做好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工作。
七、教学反思
一、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员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员工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员工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员工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立足于构绘这样一个育人蓝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员工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在教学中,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思维,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其要义就在于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员工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员工的危害。其次,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曾关注到的,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